在高校申请成为硕士授予单位时,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的学位授权审核申请条件中就规定,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不能低于25%。申请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需要达到45%。所以,一些高校为了提高教师博士率、推动师资国际化,也会主动组织教师报名参加赴东南亚的博士留学项目。或者说专科院校想升为本科,也是需要提高博士率。
博士学历确实很有用
拥有博士学历,会直接转化为评职称的筹码。例如,云南省人社厅、教育厅发布的省高等学校教师职称评审条件中规定,博士一入校就可以申报讲师,最快两年,就能成为副教授。而硕士生入校两年后才有资格从助教申请成为讲师,再当5年讲师,才能申报副教授。相较于国内申请读博“卷”且要“排队”,欧美留学过于昂贵,东南亚的博士申请难度不大又花费划算,高校教师们自然不约而同地盯上了东南亚读博。
也就是说,为了评职称、行政岗转教师岗,被学校提高博士率的政策鼓励,高校教师们主动或不得不读博提升学历。相较于国内申请读博“卷”且要“排队”,欧美留学过于昂贵,东南亚的博士申请难度不大又花费划算,高校教师们自然不约而同地盯上了东南亚读博。所以近两年,东南亚博士逐渐被打上了“水博”的标签。拿着好不容易到手的博士学位,人们却发现风向已经变了。
最近“水博”新闻很多
江苏一职业技术学院发布了2023年长期公开招聘拟聘用人员名单,6名拟聘用人员中4名为韩国私立大学博士,引发网友争议。邵阳学院花费1800多万元引进23名菲律宾亚当森大学哲学博士,就掀起了舆论的风浪。
类似的新闻层出不穷,导致社会层面不认可东南亚博士了,要么是自己想去东南亚读博士不会被单位鼓励和支持,要么是读完了回国单位不认可。。。
那么,东南亚博士,真的“水”吗?
为什么都去提升学历没有人去提升技术
大学教师倾向于提升学历而不是技术,可能有多种原因:
- 职称晋升和评价体系: 很多大学的职称晋升和评价体系更注重学历、学术背景和出版物等传统指标,而对教学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评价可能相对较少。因此,为了在职称评定中有竞争力,教师可能更关注提升学历。
- 学术研究压力: 大学教师通常需要进行学术研究,出版论文等,以维持或提升自己的学术地位。这可能让他们更关注学术背景和学历,以获得更多的研究机会和资源。
- 传统观念和社会认可: 学历在社会上有一定的认可度,许多人认为更高的学历代表更高的知识水平和社会地位。因此,教师可能更愿意追求更高的学历,以在社会上获得认可。
- 培训和资源限制: 大学可能在提供教师专业技术培训和资源方面存在限制,导致教师没有足够的机会提升技术能力。另一方面,提升学历可能更容易通过进修或学术研究来实现。
- 传统教育重点: 一些大学侧重传授学科知识和理论,而对于实际技术应用的培训可能相对不足。这可能使教师更偏向于追求学科背景而非技术能力。
很明显,大学教师是专业技术能力要求很高的,如果一味地去强调学历而忽视技术,反而不美。解决大学教师培训和资源限制的问题可以采取多种策略,以提升他们的技术能力和教学质量。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:
- 建立专业发展计划: 学校可以制定和推广专门的教师专业发展计划,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资源,以提升他们的技术能力。这可以包括教学技巧、课程设计、在线教学等方面的培训。
- 提供技术培训课程: 学校可以开设针对不同技术领域的培训课程,如科技工具的使用、数据分析、在线教学平台等。这些课程可以由专业人员或内部教师承担,帮助教师提升实际技术应用能力。
- 建立教学创新中心: 学校可以设立教学创新中心,提供教学设计、技术培训、教学咨询等支持。教师可以在这里获取关于教学方法、技术工具的指导和资源。
- 促进跨学科合作: 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,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跨学科培训和资源,拓展他们的技术知识和能力。
- 提供经费支持: 学校可以拨款用于教师培训和技术应用的发展。这可以用于购买教育技术设备、参加培训课程、参加学术会议等。
- 建立在线资源库: 学校可以建立在线资源库,收集教学技巧、教学案例、技术工具等方面的信息,供教师参考和学习。
- 鼓励分享和合作: 创建一个教师分享和合作的平台,让教师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、教学方法和资源,从而促进技术交流和学习。
- 评价体系调整: 学校可以调整教师评价体系,将教学技术和应用能力纳入考核范围,从而激励教师提升技术能力。
- 引入外部专家: 邀请外部专家进行培训和指导,可以为教师带来新的视角和知识,促进技术能力的提升。
- 定期反馈和改进: 学校可以定期收集教师的培训需求和反馈意见,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培训计划和资源。
综合利用上述策略,大学可以帮助教师克服培训和资源限制,提升他们的技术能力和教学水平,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应对教育挑战。